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议政调研

陶瓷文化遗产-醴陵窑核心区的保护与利用

发布时间:2017-03-21 来源: 责任编辑:hk

陶瓷文化遗产-醴陵窑核心区的保护与利用

 

民进湖南省委会

                            

醴陵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所辖26 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经济开放区,总面积2157 平方公里,105 万人,盛产陶瓷,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釉下五彩发源地,中国国瓷“红官窑”所在地,区域内瓷土、陶土和耐火泥资源储藏丰富。陶瓷发展历史悠久,醴陵市因陶瓷业而兴盛,早在东汉时期( 公元20220 ) 就开始出现陶瓷作坊,开始生产实用性的壶、碗、罐等陶器。明清开始醴陵市的陶瓷产业逐渐兴盛,现在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

醴陵市陶瓷文化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陶瓷文化遗产,经调查统计主要有沩山醴陵窑群、转步古城、宋元窑址、窑下湾砖窑址、古陶窑群、桥头码头、红官窑等。从文化遗产资源的形态上来看,陶瓷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形态的陶瓷制造和烧制场地、瓷土的挖掘矿口和销售场地。非物质形态的陶瓷文化遗产包括瓷器的制造工艺和由此产生的文化活动,两者共同构成了醴陵的陶瓷文化遗产和城市文脉,对挖掘醴陵文化底蕴打造醴陵陶瓷文化经济品牌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醴陵窑简介

 醴陵窑是以湖南省醴陵市东堡乡沩山村为中心分布的大遗址群,遗址总面积129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0.3平方公里,距离市区10公里。2014年的最新考古调查发现,醴陵窑遗址核心区沩山村最迟自宋代起已开始烧造瓷器,是醴陵瓷业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开始大量烧制青花瓷,清代晚期达到顶峰;清末民初,醴陵窑继承和发扬了传统釉下彩的特点,成功烧制出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釉下五彩瓷器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后又以生产“主席用瓷”、“国家宴会瓷”等被称为“红官窑”而闻名天下。直到现在,醴陵瓷器仍然被作为国家领导人用瓷、国宴用瓷和国家礼品瓷。因而醴陵瓷又获得了“国瓷”的美称。

醴陵窑核心区所在沩山村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长达近千年的制瓷历史使之保留有与瓷相关的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现存自宋以来的各类窑址84座、与窑址相关的瓷泥矿井、瓷器运输故道、生活设施、古塔、庙宇等其它文物古迹89处。除此之外,沩山村还完整保存了泥土夯筑土坯工艺的连片传统民居建筑,加之特殊历史环境,村落内道路上随处可见的碎瓷片,每栋传统民居都保留了古窑区的历史印记——窑砖砌筑的房屋基脚、带有瓷片的土墙及地面。

二、醴陵窑核心区的多重文化价值

醴陵窑是我国古代南方瓷业生产历史的活化石,是一部鲜活形象瓷业制造历史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首创的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是中华民族科技创新能力的物证,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南方瓷业技术工艺不可忽视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研究分析醴陵窑遗址出土产品种类、造型、烧造技术、制釉工艺等,对研究我国南方地区的瓷业发展和交流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探讨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它是中国最大的古窑群。醴陵窑核心区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古窑群,内有古窑址84处,古瓷泥矿井12处、炼泥作坊5处、瓷片堆积34处、古建筑群5处、古庙2处、古塔1处、古井11处、古桥31处、古道3处、古石碑6块,完好地保存和记录了醴陵瓷业生产系统和历史人文环境。考古发现,醴陵窑最迟自宋代开始制瓷,绵延一千余年,是我国古代南方瓷业生产历史的活化石。陶瓷研究和文物保护专家一致认为,核心区是醴陵窑中保留规模最大、保留遗迹最集中且分布具有系统性的古遗址,是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的“活词典”。

(二)它是釉下五彩原产地。釉下五彩瓷是中国陶瓷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醴陵对世界陶瓷的最大贡献。醴陵窑遗址是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历史母体,因作为主席用瓷、国宴瓷、国家礼品瓷而被称为“红色官窑”。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百年积淀,釉下五彩瓷已经成为一张展示地域特色的亮丽名片,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保护和利用好醴陵窑,就是彰显釉下五彩瓷价值效应。如能与陶瓷艺术城、红官窑等工业旅游景点有机融合,有助于推介釉下五彩,展示地方形象。

(三)它是醴北人家第一村。沩山不仅有广阔分布的瓷业遗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成片分布的独特民居、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人的山水风光,是核心区有别于其他遗址的先天优势,由此沩山村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如能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必将推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三、醴陵窑核心区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醴陵窑的保护,2012年设立醴陵窑管理所,负责醴陵窑遗址的保护工作。醴陵窑遗址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以来,管理所在核心区开展了系列基础性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肯定与支持。但是,与全面保护和利用醴陵窑遗址还有较大差距。更为严重的是,村民的生产生活行为,给醴陵窑核心区造成一些人为的破坏。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价值认识不够。近几年来,醴陵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有国家文物局局长秘书吴寒、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国家文物保护专家葛承雍、张杰、赵丛苍、周世荣、袁佳荣、郭伟民、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保罗吉斯、罗兰多拉玛西尼等等,通过实地考察,对醴陵窑给予了极高评价。特别是中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多次强调,醴陵窑是我国非常难得的一个古窑址群,完整的保留了中国历史制瓷体系,我们有责任充分研究其历史文化,将醴陵窑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示范点来规划展示。由于我们在考古研究工作上还有些匮乏,这使得我们对醴陵窑文化内涵及价值的系统认识不够。

     保护力度不够。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核心区现有村民5069人,由于多种原因,近两年来,在沩山水库旁已有建成违章建筑15栋,违章在建房屋5栋,已挖成形地基9处;非法采矿时有发生;部分建房户随意向水库倒建筑垃圾;盗挖文物现象呈上升趋势,等等,导致部分遗址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化,部分文物已经或正在消失。一些破坏行为严重影响了核心区的整体利用和长远计划,如水库边建房,挖山造成了山体滑坡,填土缩小了水库面积,村民的生活污水污染水源、破坏景区环境。这些破坏行为如果继续听之任之,在不久的将来,醴陵窑将丧失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扶持力量不够。醴陵窑管理所主要职责是:对醴陵窑文物收藏、保护、管理、研究、展示、游客接待等。实际上,按管理所现有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难以承担这些职责。一是人员少,醴陵窑财政经费预算少,财政预算工作性专项经费为每年只有7万元,这样的财力和人力,不仅不能承担起对醴陵窑日常维护和文物征集、研究、展示、游客接待等工作,更不用说对醴陵窑的保护和利用了。
    
四、全面加强醴陵窑核心区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文物是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一旦被毁就不可挽回。为全面加强醴陵窑核心区的保护与利用,我们建议:
  
(一)主要领导挂帅,组建管理机构。建议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发改、国土、住建规划、财政、公安、监察、环保、农业、林业、畜牧、移民、文物等部门和沩山镇政府组成醴陵窑核心区管理委员会,整合资源,统筹力量,严格责任分工,切实解决核心区内非法建设、非法采矿、非法盗挖文物等问题。同时,尽快出台并落实《醴陵窑保护管理办法》;尽快规划醴陵窑核心区村民集中安置、建房用地,解决村民正常建房需求;尽快建好信号塔,确保游客通信畅通;做好月形湾炼泥作坊、谢家老屋和沩山村成片传统土坯房建筑等重要文物点的日常性维修工作,对景区内的文物建筑进行常态维护;加大对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引进;做好醴陵窑核心区的文物征集与古遗址展示、醴陵窑地质展示、古民居展示、熊希龄与醴陵窑陈列馆建设等工作。

    (二)做好顶层设计,出合总体规则。根据国保单位的有关要求,需要尽快编制《醴陵窑文物保护规划》。从利用角度来说,需要编制《醴陵窑核心景区旅游规划》。省历史文化民村、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也需要编制相关规划。为发挥好核心区的最佳作用,建议聘请优秀的规划设计团队,着眼全局,编制醴陵窑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再相应编制其他规划。总体规划要承上启下,兼顾左右,把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统一起来,和谐处理历史、当代与未来的关系,把握自然生态之美,创造人工设施之善,最终达到全面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机统一。

(三)落实项目资金,做好项目申报。申报立项,有助于打造醴陵文化品牌。建议积极做好三个项目申报:一是国家历史文化民村。沩山村目前已是省级历史文化民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有关专家意见,完全具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民村的条件。应该抓住机遇,积极申报。二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沩山村具备申报中国传统部落的条件,应该积极争取。三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及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按照相关管理办法,醴陵窑具备申报考古遗址公园的条件。如能成功申报,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四)整合现有资源,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实施需要资金,项目的成功运营需要优秀的运营商。建议在全面加强醴陵窑核心区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既重规划设计,又重项目包装,还重招商引资,整合资源,做好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做到成熟一个,运作一个,见效一个。

 

 

 

 

 

 

 

 

 

      

 

 

分享到: